黄海文学

 找回密码
 注册加入

QQ登录

只需一步,快速开始

搜索
热搜: 小说 散文 诗歌
开启左侧

故土的芬芳 文/徐妮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24-5-27 11:39:49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故土的芬芳
文/徐妮

每个在农村长大的孩子,对儿时都有着特殊的情感,我亦如此。童年的故乡很小,这是一个你随处抓一个人问,他或她都是同一个姓的村子。
儿时,每年临近端午,我都会掰着手指头数日子。因为端午节的前两天正好是父亲生日,家里一定会提前包粽子,且是两种馅,一种软大米,一种大软米。
夏至将至,正午的太阳红得火热,人们都进屋睡了,就连影子也躲了起来。趁着大人们酣睡,我们在院子里蹦着跳着,和蜻蜓玩起了捉迷藏。
蜻蜓,用我们老家的话,叫“夏巴”。夏巴乐此不疲地飞舞着,时而停在半空,时而迅速飞走再飞来,时而停歇在墙角或枝头。每当这时,我便屏住呼吸,踮起脚尖,猫着身子一步一步慢慢靠近,我缓缓地伸出右手,用大拇指和食指一把捉住夏巴的尾巴。“捉住了”,我心里暗自喜悦,拿在手里和妹妹端详一会儿,而后再把它放飞,看着它飞高飞远。
夏巴飞走了,父亲的生日到了,端午节要来了。午后,我家开始忙碌了起来,地上顿时热闹了起来。四只水桶和两个水盆围成一圈,一个泡着红红的大枣,一个泡着墨绿色的粽叶,一个泡着珍珠般的软大米,也就是糯米。还有一个泡着金黄色的大软米,这是父亲最喜欢的口味。
我搬个凳子,杵在一旁,看着母亲熟练地包着粽子。先取三片粽叶在水里摆几下,然后一片一片插好卷成一个筒形,捏一颗大枣塞在最下面,抓两把米放进筒里,再捞两颗枣儿错落放入,最后再抓一把米填满粽筒,把顶上抚平,挑一根小棕叶插在三片大粽叶中间,将粽叶合上,转到另一个角,再转一个角捏合,最后给粽子扎上腰带,这就成了。
从小喜爱猜谜的我,每年端午都期待母亲出“粽子谜语”。“三角四楼房,珍珠包红娘,要吃红娘肉,解带脱衣裳”。虽然答案早已熟知,但总是装作思索。父亲也加入其中,与母亲一问一答。终于,我忍不住抢先说出谜底:“这不就是粽子嘛,我也要吃珍珠红娘。”引得一家人嘎嘎大笑起来。
傍晚时分,炊烟升起来了。母亲把包好的粽子有序下锅,安顿好后,再拿一块平整的石板压在上面,盖上锅盖,开始烧火。母亲讲道,“吃粽子,要有耐心。虽然熬煮几个小时粽子就熟了,但且不能着急吃。粽子还要在锅里待上一个晚上,等凉了,到第二天才好吃。”所以那时,我们把粽子叫“凉粽子”。
夜色渐深时,褪去了白天的炽热,院落隐隐吹来一阵微风。人们吃过晚饭后,三五个围成一团坐在院外,喝着水,摇着扇子,唠着家长里短。
月亮爬上了树梢,左邻右舍都安静了,家里的说话声越越来越小。关灯了,我们渐渐入梦,这时村子底下传来一阵巨大的声响。仔细一听,原来是学校里放露天电影。
“放电影了,放电影了。”我惊喜的喊着。我母亲一边说着不准去,一边开了灯。我和妹妹一屁股爬起,三八两下套上衣服,溜下了炕,蹬上了鞋。母亲也起来,下地从锅里取出两个粽子,用凉水过一过,包在手绢里塞给我们说:“电影很长的,要是看饿了,就吃吧。”父亲也嘱咐我们:“天黑,路上小心点。”
皎洁的月光下,我们迈着欢快的小脚步,很快就蹦跶着到了学校。学校的院落外,黑压压的全是人,电影声音好大,放映机转动着,顺着一道蓝色的光,银幕里的人穿着古装飞来飞去,是我们最爱看的武侠片呐。
我拉着妹妹在人群中找到了空隙,和三个小伙伴一起挤在一个长凳上,眼睛都不舍得眨一下,生怕再错过一个画面。银幕里的“东方不败 ”身披一袭红衣,甩着长袖,蔑笑天下……
夜空的星星眨呀眨的,月亮也还没有睡意。凉粽子一直攥在手里,直到电影结束,滚动字幕走完,人们才肯散场离去。肚子咕咕叫了,我和妹妹这才拿出粽子,解开粽带,美滋滋地吃起了起来,软软糯糯,略带着枣香味,好吃极了。
端午节这天,母亲早早出了门,去山里采摘新鲜的艾草。听说这天,在正午时刻采来的艾草,驱虫、治病很灵的。
采摘回来后,母亲从篮子挑拣了一些,拿布包好。另找一个瓷盆,选一些大小均匀、棱角精致的粽子,分装成两份放到篮子里,并嘱咐我给邻居的贾奶奶送去。
贾奶奶的老伴儿死得早,留下了两个儿子。老大是瞎子,得亏年少时拜了大师,学得两手好活儿:一说书,二算卦。不过常年云游四方,贾奶奶见想他一面都难。老二倒是灵通,村里村外,走哪儿热闹到哪儿。平日里还爱喝上两口,大家都叫他“贾二两”。
贾二两看起来吊儿郎当,没想到居然娶了个外地女子,这在村里还是头一个。迎娶头一天,街坊邻居都来帮忙。院子打扫得干干净净,窑里的炕围子贴上了剪纸,炕中间红色的被子四周摆上花馍馍,红红的窗花“喜喜”字贴在麻纸糊的窗户上,特别喜庆。
贾二两的婆姨叫蛾子,长得真俊俏,水灵灵的眼睛,红通通的樱桃小嘴,讲起话来夹杂着外地口音。若是皮肤再白一点,那可算的上是个小美人儿了。
自打蛾子来了以后,村子里的面食有了新花样,她把外地的做法教给了街坊邻居。每到逢年过节,各家都要做好吃的,互相赠送,乡亲们相互照应着。
我顺着小路走着、瞧着。路边一簇簇杂草和野花,黄色、粉的,紫的,红的,叫上名儿的,不上名儿的都在肆意地生长,引得一群蝴蝶再周围来回飞舞。
到了贾奶奶的院子后,我正好撞到蛾子。她见我来,便带我到贾奶奶的屋子,然后掀开门帘转身出去了。我将粽子和艾草从篮子里取出来搁在灶台上,和贾奶奶寒暄几句。说她家的那颗桑葚树,今年结的桑果不多,但还是非要拿一些给我。这时蛾子进来了,拿着一盘刚做的绿豆糕,放到母亲装粽子的瓷盆里。
回家的路上,我闻到一阵芬芳。说不清是花草的味道,还是篮子里的果香味和人情味。
有句话说:“只有离开故乡,才能获得故乡。”直到如今,我离开故乡已有二十多年。贾奶奶也早已离开人世,蛾子当上奶奶。而我,再也没有吃到那么香的粽子,那么甜的桑葚……
如今的我,就像儿时放飞的蜻蜓,飞高了,也走远了。那些童年的美好,像电影片段一般,永远珍藏在我心间那片纯净的天地……那个吐露着故土芬芳的童年,我从不曾忘记,就像不曾忘自己的名字一样。
作者简介:
徐妮,生于1987年2月,陕西榆林人,现居上海,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。陕西省散文学会会员,陕西省编剧协会会员,热爱文学和电影,喜欢走走看看,写写画画,相信笔下的文字会开花,更相信文学的力量胜过千军万马。作品散见于《当代青年》《新工人文学》《人民代表报》《南方农村报》《山西晚报》《姑苏晚报》《绍兴晚报》《珠海特区报》《现代家庭报》等报刊。

作者:徐妮

地址:上海市闵行区颛桥镇君莲幸福苑26号楼202室(寄样刊)

邮编:201100  

电话(微信同号):18229091390




回复

使用道具 举报

发表于 2024-5-27 15:03:21 来自手机 | 显示全部楼层
已阅
回复 支持 反对

使用道具 举报
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注册加入

本版积分规则

QQ|Archiver|手机版|小黑屋|黄海文学. ( 鲁ICP备19005798号 )

GMT+8, 2025-5-5 23:19 , Processed in 0.016632 second(s), 19 queries 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© 2001-2017 Comsenz Inc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